找到相关内容4183篇,用时29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圣凯法师:论印顺法师净土思想

    文化求均衡发展特性有关,中国人则会以参差变化为美,少有均衡整齐描写。[9]佛法是讲究对机说法,为了宏法利,无论是摄引初机,种植出世善根,或是适应当时当地一般根机,不能不善巧方便施设。  ...。但后来佛弟子,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,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人间净土。”但是,“发愿上生兜率,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,重心仍在人间净土。”印顺法师认为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270884.html
  • 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融摄

     观念是「孝」。佛教特重孝道,究竟是中国化以后特点?  抑是在印度佛教中,即已拥有「百善孝为先」重要地位?这  是一个有趣问题,可是历来提到这方面论述不多。冉云华先  在一文曾云:  中国...依附传统而发展,  印度传统早期普遍信仰萨满教、湿婆神;吠陀神话说人祖  先无论是那一类型,总之都是神,人是神子孙,都有梵书大  梵天所具之神格、神性,一切都是梵所创造。可见印度文化产  背景...

    王志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370925.html
  • 僧叡对空有二说之会通

    ,生者无,变化兆于物始而始,始者无始,然则无无始之性也。」[注23]  所谓万有是自生者而概念,在经由中论式辨析中可知生者本身没有「」这个自性,如果说生者是在「」这个动作之前存在,则不能称为生者,如果生者是在「」这个动作之后存在,则也不可以称为生者,但也不能说生者是指「正在」这个情形,因为所谓生者是指正在「这时候,正犯了循环论证毛病,所以「生生」这个词语是不具自性...

    涂艳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371109.html
  • 瞬刻永恒最高境界

    “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中道义。”(《坛经.付嘱品第十》)   有无、圣凡等等都只是用概念语言所分割有限性,它们远非真实,所以要故意用概念语言...限,与对象世界(例如与自然界)完全合为一体,凝成为永恒存在,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“本体”自身了。本来,甚么是我?如果除去一切时空、因果(“我者父母”以及我为何在此时此地等等)之外,也就...

    李泽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871115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到佛寺里,见此寂静庄严梵刹,心生欢喜,或见佛菩萨形象而随口声称佛名者,或心生清静而起感慨,称赞如来吉祥而稀有者,这都是过去中有甚深善根,由此皆得成佛。因为人们平时眼中见到风花雪月,耳中听到...即是说见性成佛。假如不明心地,则佛不可成。要明心地,须行善道为始。我们一天到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则福德自此增长;加一句话头,时刻提起,一念无,当下成佛。  其实,内修或可称为宗教上各种行持,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
  • 台湾“新兴宗教”现象商议

    )  经验,以及这种经验相伴而灵验性与悸动性(注21)。台湾新兴宗教不管是本土或外来团体大多追求这种超常精神体验,加上传统社会原本就流传着各种灵媒与灵交术,如乩童降神,鸾生扶乩,法仔符箓...罗祖教与无老母信仰发展成一种新宗教传统,带动了民间各种宗教团体流行,参阅郑志明,《无老母信仰溯源》(文史哲出版社,1985),页257。  5. 董芳苑,《认识台湾民间信仰》(长春文化事业公司,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071182.html
  • 昙昕法师谈弘一大师

    下来,去洪濑灵应寺小住,寺中有一些倒插而竹,村人称它为颠倒竹。主持在家时是做纸扎,他在灵应寺也如此。弘一大师每日只早午两餐。素来对菜肴没有选择,你给什么他就吃什么。不过他自己倒很喜欢吃高丽菜干。...一个工人告诉我。事情发生在晋江石狮区福林寺,寺中有一小山坡。那个山坡很少有野草和树木,因当地的人常常来此掘草。在那山坡上常有四只白雀在飞来飞去。那四只白雀外形和普通麻雀一般。只不过牠们都全身洁白...

    谢清 整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271187.html
  • 颜尚文:汤用彤汉唐佛教史研究(2)

    六朝佛学是『玄学』。」(注八三)但是汉魏之际佛学产  两大系统,一是安世高禅学,一是支谶大乘般若。禅学  系根据印度佛学禅法理论,附会于中国阴阳五行说以及道家  养生之说,以「养生成神」为主。...方得以适应各时代特性而发展出中国式佛教。其次,他详  细辨析、归纳汉唐间每一时期、每个地域因佛教介入而产  各种特性,论究这些特性各种演变。因此建立一套理论  体系,中印文化接触产生了汉代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471191.html
  • 吴伯耀:〈从“生命实践”观点解读《论语》〉

    记载,我们发现孔子和颜回师两人,似乎已找到生命喜乐之道,因此颜回能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 。孔子也能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 而对于生命喜乐之道,孔子...探究生命意义、了解德性价值,当知人价值是透过自己生命实践而呈现,并不是靠外在名位称誉来肯定。因此当别人不了解自己德行、学问或能力时,并不影响自己德性成就与生命价值,自然也就没有什么...

    吴伯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671216.html
  • 缘起:传统诠释是错吗?

    期(2001)   缘起起(anuloma)  1 无明缘行  2 行缘识  3 识缘名色  4 名色缘六入  5 六入缘触  6 触缘受  7 受缘爱  8 爱缘取  9 取缘有  10 有缘...一定会起。接下来七个是不定,不一定在所有心识中都会起。这些是:1 触,2 受,3 想,4 行,5 心一境,6 命根,7 作意,8 寻,9 伺,10 决择,11 力,12 精进,13 欲。  ...

    Michael S. Drummon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2571284.html